抑酸药物是消化科临床最常应用的药物之一,也是半个世纪以来消化科用药中经历了最多变革的一类药物。随着新型抑酸药物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特别是国产自研 P-CAB 的成功上市,我国消化临床抑酸治疗再次迎来新变革。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承薇教授受邀回顾了抑酸药物的变革历程,并对抑酸治疗中相关热点话题进行了解答。
唐承薇教授:
以胃食管反流病为代表的酸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胃酸分泌或反流相关,需要通过减少或者抑制胃酸来缓解患者的症状。最早用于治疗酸相关疾病的药物是中和胃酸的药物。此类药物作用时间短,可以快速改善症状,但是症状很容易短时间内再发。
20 世纪 70 年代,第一代抑酸药物——H 受体拮抗剂(H RA)上市,带来了酸相关疾病治疗的革命性进步,代表药物包括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胃酸,缓解患者症状,显著优于中和胃酸的药物;但是作用时间偏短,而且有一些不良反应,抑酸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
20 世纪 80 年代,第二代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上市,再次革新了酸相关疾病的治疗,代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这类药物作用于胃壁细胞上/K -ATP 酶,与 H2RA 比较,其抑酸作用时间长且强,患者可以很好地缓解症状。过去 40 年,H++PPI 成为了应用最广的抑酸药物。但是,临床应用中也逐渐发现 PPI 治疗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疗效受用药时间和患者细胞色素 P450 2C19(CYP2C19)基因型影响,作用不可逆,仍有夜间酸突破等。
近年来,又一类新型抑酸药物——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上市。此类药物创新机制,竞争性阻滞钾离子与 H+/K+ -ATP 酶的结合,作用可逆、快速、持久,在激活和静息状态都能发挥作用。P-CAB 是抑酸治疗的又一重大进步。
我国自主研发的 P-CAB 替戈拉生也在近日进入临床,这就为临床治疗酸相关疾病带来了更多选择。
我国民族制药企业勇于创新、紧跟时代步伐的精神非常难能可贵。希望这一新药的上市能够为我国消化治疗领域带来新的进步。
唐承薇教授:
P-CAB 的上市为临床治疗带来的获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起效快,作用强且持久:P-CAB,例如替戈拉生,起效非常快,口服后约 30 分钟血药浓度即可达到高峰。通常胃内酸度的 pH 值为 1.0 左右。服用替戈拉生 30 分钟后,pH 可以快速提升至 4.0左右,这种提升率在第一天即可达到 76%,且比较稳定,一周内可以保持在 80%左右。
2. 服用方便,不受进食影响:PPI 的作用会受进食影响,要求饭前服药,患者常会感觉不太方便,影响了用药依从性;而 P-CAB 作用不受进食影响,可以在餐前、餐后或进餐中服用,这就极大改善了便利性,特别适合在职场工作的人群。
3. 适用人群广:PPI 多数经细胞色素氧化酶 P450 代谢,其疗效受 CYP2C19 基因型影响。而 P-CAB不受 CYP2C19 基因型影响,因此适用人群更广。
唐承薇教授:
症状缓解和黏膜愈合都是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目标,这两个目标并不矛盾。例如患者有反酸、烧心症状,临床治疗中首要的就是快速缓解症状。在缓解症状的基础上,还要追求黏膜炎症的改善。因此,治疗中需要较长时间抑酸,以为黏膜修复提供足够的时间。
通常胃食管反流病的黏膜修复至少需要 4 周,甚至 8 周。即使治疗后症状消失的患者,仍需要持续服用抑酸药物,有助于黏膜的修复。黏膜愈合有利于避免复发。黏膜修复后再出现症状者,可以按需服用药物,这个时候的治疗主要是改善症状。
唐承薇教授:
选用抑酸药物的作用强度,需根据酸相关疾病的类型来决定。例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黏膜损伤严重,临床就需要给予较强的抑酸药物,既要快速缓解症状,又要能够促进黏膜修复。黏膜修复后,再针对症状给予抑酸药物,不需要太强。
另外,治疗不同疾病,抑酸药物强度也不同。例如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我们需要选用较强的抑酸药物,例如 P-CAB,常规给予 50mg、一天两次。
如果患者为消化性溃疡导致的消化道出血,或者反流性食管炎 B 或 C 级以上,也是需要抑酸作用强的药物,P-CAB 替戈拉生 50mg 治疗,一天两次。
因此,抑酸治疗的强度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看患者疾病情况,要确保胃内微生态的稳定。